銅佛像盛行于大乘佛教形成之后,大乘佛教佛典提倡塑造銅佛像以積功德。銅佛像從姿態上分有:立像、坐像、臥像。大量密宗銅佛像,崇尚寫實并突出人體的官能美,十分注意人體結構和塑像的風格。銅佛像身軀和手部塑造得準確優美,袒露的肢體充份體現出人體的美感和質感。佛像發展到清代衰落之態更為明顯,造像風格仍以梵像為主,世俗色彩強烈,注意細節的刻畫,并用很強的寫實性;技術上也更加嫻熟,尤其是中小型的金銅造像,代表了中國金銅佛像的水平。臉型方圓豐潤,豐碩寬額,五官精致,雙眼傳神;身體比例協調,造型優美;穿著漢式衣服,衣紋呈放射狀,衣褶曲折生動,帔帛較前期寬大,這是對明代佛像衣紋式的繼承;胸前所飾的瓔珞、串珠,雕刻極為精美細膩,華貴高雅。
雕鑄金銅佛像逐漸盛行起來,標志著我國傳統金銅雕塑工藝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.其制作技術是經制模、雕刻花紋和澆鑄成型后,再進行銼、鑿、刻、拋光、焊接、插鑲等工序,最后還需鎏金,銅佛像至今還是通體鎏金,色澤鮮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