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看面相和體形,二看手印和坐姿,三看標識和坐騎,四看細部和裝飾,五看材料和質地,六看銘文和題記。
其中,材料與質地是佛像鑒定中最為直觀的一點。佛像的材料主要有青銅、黃銅、紅銅,不同時期所采用的材料也不盡相同。比如清代乾隆時期,因為國力強盛和皇室對佛像的崇奉,這時造的佛像用材特別好,上手有特別沉重的感覺;而到晚清的佛像,手感則要輕許多。
再者,銘文與題記則是佛像本身提供給藏家的表層鑒定方法。一般來說,佛像上的題記從佛像一出現就有了。例如,明代有“大明永樂年施”和“大明宣德年施”款,清代則為“大清乾隆年制”款,這兩個朝代只有這3個款識較多,其他年號一般不刻款。
此外,佛像的面相和體型、標識和坐騎、手印和坐姿、細部和裝飾則能從細節來輔助藏家做出鑒定,不同年代的佛像均有其特色在內,一般經過對比判斷,就能為佛像定名,對其價值作出判斷。

